说到《淮南子》

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其为汉代道家学说代表著作

西汉淮南王刘安

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

作《内书》《外书》和《中篇》

内书论道,外书杂说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其中竟包含很多计量知识

一起来看看吧

一、“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

用现代知识解释,就是大气湿度变化引起琴弦伸缩,从而使它所发的音调改变。

这里就已经孕育着悬弦式湿度计的原理

"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

我国古代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天平湿度计

二、“夫湿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

并记载了一个根据木炭与羽毛的吸湿性不同而创制的验湿器:“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根据三国时人的解释,它是把羽毛与木炭分别挂在等臂杠杆两端。

这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天平式验湿器

三、“高悬大镜,坐见四邻。”

这是光学方面的内容,高诱注:“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这是开管式潜望镜的雏形。又“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利用冰制成凸透镜对日聚焦取火。这是冰透镜的最早发明及其对日聚焦取火的最早记载。

《淮南子》则最早记述了阳燧(凹面镜)焦距的初步概念

古时铜制阳燧镜

四、“慈石悬入井,亡人自归。”

这是电和磁方面的内容,表明当时已发现条形磁铁的指极性。“慈石提棋”和“慈石拒棋”条,意示当时已知道磁体的极性及其吸引与排斥性质。

高诱在注中还指出了当时人造磁体的方法:以鸡血与“磨针铁”相和,涂置棋头,则得具有磁性的棋子。

五、“铜瓮雷鸣。”

高诱注云:“取佛汤著铜瓮中,坚密塞,内之井中,则雷鸣闻数十里。”

这是当今称为“过冷反沸”实验的记录。

六、“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

观察自然现象知寒暖,古人找到了一些较为客观地判别冷热程度的办法。这是因为,通过观察瓶中水结冰或冰融化,确实可以大致知道气温的寒暖变化

七、“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桶。”

可见当时也十分重视量具的检测和校正。这段描述,强调了误差无处不在、无法避免的观点,指出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始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突出了误差的绝对性和测量结果的相对性

世界最早的游标卡尺——新莽卡尺



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中的一些人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够动手进行某种实验性质的活动。宋以后,《淮南万毕术》原书失传。清代有多种辑本问世。

从辑本看来,本精芜杂陈,相当部分还难于索解,尚有不少文字似属荒诞。但涉及物理、化学之内容是古代科学之瑰宝。



计量贯穿于人类的整个历史

《淮南子》中不仅记载了

丰富的科技知识

还记载了相关的计量知识

你get到了吗

文章来源网络,由中测校准平台总结发布,供业内读者参考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