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计量科技发展已经取得瞩目的成效,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全面、计量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标志性计量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国民经济成效显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提升我国工业竞争力、有效服务产业发展方面,支撑力不足。
NO.1
我国计量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我国国际互认的校准与测量能力项数位于世界前列,但在核心测量能力上,如测量范围、测量不确定度和稳定性等指标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我国参与的国际比对数量快速增长,确保了我国量值的国际等效与互认,但国际比对的主导率还偏低,体现出贡献率不足。
我国建立了数量庞大的计量标准装置,但是针对新兴产业或民生及国防急需,尚缺乏核心的计量标准装置,或者只解决了部分参数的溯源。
在计量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在时间频率计量、量子传感、量子器件、芯片尺度计量、生物计量等领域,仍处于跟跑为主和局部并跑的爬坡阶段,无论是研究规模还是场景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国际顶尖的专家和团队较少。
NO.2
计量科技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计量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得到了国家立法保障、政府高度重视和长期稳定支持,并在量子计量等领域予以战略性投入与保障。我国在计量基础前沿领域的投入远远不足,缺乏全局性、战略性的布局。
在科技管理上,对科研人员束缚较多,绩效考核导向功利化,开展原创性、前沿性、关键性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未充分激发。 科技创新与国民经济、产业的统筹衔接不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的比例偏低。
总体上看,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我国计量科技创新任务十分艰巨,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为计量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NO.3
计量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薄弱
我国计量人才主要分布在计量技术机构、国家计量站和企业计量部门。除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外,省级计量技术机构 31 家、市级计量技术机构400余家、县级计量技术机构 2700 余家、国家专业计量站 75 个。计量技术机构人员约 5 万名,主要以开展检定、校准等量值传递工作为主。
面对产业急需攻关的关键计量问题,计量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不足,存在做“舒适性科研”的现象。虽然人才队伍中高学历人才比例持续提高,但是计量科学家、领军人才、尖子人才匮乏;科研团队中,具有一技之长、“杀手锏”的工程师偏少,自主研发仪器装置的能力偏弱。科技人员产出中,论文、专利数量逐年增长,但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代表作偏少,专利转化比例偏低。
NO.4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计量提出新要求
随着我国前沿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部分领域已进入“无人区”,传统的计量技术和模式已无法支撑产业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将计量全面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精准、更加快速、更加泛在的计量技术支撑和保障。
新时代计量科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计量溯源模式单一、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要突破现有管理模式,从计量器具管理向计量结果管理的转变。以测量数据准确可靠为导向,不断创新量值溯源新模式。持续发展新型测量技术,并结合互联网等推动计量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着力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促进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来源:中国市场监督研究、广东计量协会
文章来源网络,由中测校准平台总结发布,供业内读者参考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